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兰州市委员会官网!今天是

民进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姜甲利:秦腔界“新星”和网络达人“老姜”

2021-05-25 15:39 来源:王德凯整理 作者:【字体:

姜甲利,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兰州文化专委会委员、文艺支部主任。作为国家二级演员,曾荣获全国首届“小梅花”金奖,甘肃省戏剧红梅大赛最高奖“红梅表演大奖”、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文艺先进标兵”称号,在省级艺术类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代表剧目有《铡美案》、《忠保国》、《狸猫换太子》、《廉吏于成龙》等。

作为我省秦腔届“冉冉升起”的“新星”,姜甲利苦练基本功,将秦腔艺术的个性和特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秦腔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网络达人,姜甲利被网友、粉丝们亲切的称为“老姜”,憨厚质朴又幽默风趣的形象深受大家喜爱,在抖音上“老姜食话”向广大网友推介兰州美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致力于秦腔的传承创新

姜甲利师承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西北花脸王张兰秦,不到33岁却已从艺20余年,他与秦腔结缘的二十年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对秦腔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姜甲利1984年生于陕西西安,从小就热爱文艺活动,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合唱队的领唱。1996年,喜爱艺术的姜甲利报考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在考前培训班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了在秦腔方面的天赋,顺利考上了戏曲表演专业。

在学校的时候,姜甲利就参加了全国首届戏曲小梅花奖,并且获得了西北第一个小梅花奖的金奖。2001年,姜甲利被分配到兰州戏曲剧院工作。看起来完美的一切,因为变声期的到来,姜甲利在10年的时间内甚至在台上连一段完整的表演都没有,成为了团里跑龙套的角色,似乎成为了一名秦腔的业余爱好者。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为了生计,姜甲利到处跑场子、唱歌、主持婚礼。直到2011年,姜甲利在一次剧院年底考核的时候嗓子有所好转,剧目也受到评委的认可。受到鼓舞的他便开始天天练功,吊嗓子,认真琢磨怎么让自己在唱的方面扬长避短。对秦腔的热爱之火重新燃起,姜甲利在恩师张兰秦的教导下越唱越好,参加甘肃省戏剧红梅大赛后,一举获得了最高奖“红梅表演大奖”。

在对秦腔未来的发展中,姜甲利总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平日里也经常和自己的恩师探讨秦腔未来的发展。他认为,要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个性和特色,首先,作为演员要苦练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只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能自如地塑造人物,才能把内在之情,用外在之技来体现。其次,秦腔艺术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进行合理地扬弃,秦腔的传承不仅包括道具、化妆、服饰、剧本等物质的传承,尤为重要的是它的程式化表演、唱腔、音乐、舞美等非物质的传承,它要求既要保持戏曲的基本元素,也要通过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交流,结合自我舞台经验不断创新,学习前人经验但不拘泥于前人经验。

投身社会服务工作

抛开各种荣耀奖项,姜甲利还有一个身份,是一名民进会员,在双岗建功的教育引导下,他热心公益,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抖音上“老姜食话”里的美食推荐,姜甲利化名老姜,向大家推荐他热爱的美食,热爱的兰州。并且,因为关注社会的特殊群体,老姜让这座城变得更加温暖。

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餐饮业遭受打击,在恢复生产后,老姜萌生了通过自媒体平台做美食推荐的想法。说做就做,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老姜都是亲历亲为,全程参与。老姜虽然是陕西人,却在兰州生活了20年,兰州已然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作为 “老兰州”的老姜走进名声在外的老字号或是藏在背街小巷的传统美食,向网友们推荐“老兰州”菜单,包括最地道的牛肉面,最好吃的烤肉,还有兰州味的三炮台等等,一下收获了十几万粉丝。

获得众多关注后,老姜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更深入的社会服务工作,传递更多积极向上的精神,传播更多正能量,这也是作为一名民进会员的责任。老姜将视角对准了这座城市很多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比如清洁工、外卖小哥、残疾人等。大多数清洁工都是外地来兰打工的,他们忙于工作又舍不得花钱,于是,老姜就带这些“可爱的人”去吃最正宗的手抓羊肉,陪他们欣赏美丽的黄河之滨。在街头和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在疫情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辛勤的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幸福,老姜便邀请外卖小哥吃自助餐,并叮嘱他们在送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在兰州凡尘安星特殊教育中心,有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老姜带着孩子们爱吃的糖果和点心来到这里,看望这群特殊的孩子。视频也引起很多好心人的关注,表示想帮助孩子们。

尽一己之力,汇聚更多温暖力量,老姜用网络达人的影响力传播着温暖和爱,用行动获得了网友们的点赞和支持。2020年12月,老姜被中共兰州市委统战部授予“兰州网络达人”称号。

姜甲利有着对秦腔艺术深沉的热爱,支撑着他不断获得成就,立足本职,双岗建功的风采,诠释着新时代新一代民进人的责任与担当。